close

留學:MBA篇

文——吳凱琳

2005年10月Cheers雜誌

9月6日的美國芝加哥大學,仍有著夏日的溫暖,穿過一棟又一棟百年歷史的古老石材建築,轉角處赫然矗立著一棟米白色的現代化建築物,線條極簡,這是全球排名第6名的芝加哥商學院。右側大門廣場上搭著純白色帳篷、一排排舖著紅色桌布的長桌上擺放著精緻美味的餐點,一張張年輕的面孔四處穿梭著,似乎迫不及待要迎接人生中某個重大事件。

接近10點左右,所有人進入1樓大廳坐在排列整齊的椅子上。仿哥德式建築的玻璃天花板,將近6層樓高,像是置身在一座聖殿。每個人臉上的笑容因為陽光的映照更顯得燦爛明亮。今天是芝加哥商學院的開學典禮,也是550位MBA新生夢想實現的一天,其中有8位從台灣遠渡重洋而來,「我終於來到心中夢想的學習國度,」從台灣來的學生說。

教育部國際文教處第三科科長楊修安表示,台灣出國留學人數最多的即是就讀MBA課程。

但是,MBA是金磚?或是錢坑?出國取得學位是最好的選擇嗎?現在正企望出國念MBA的你,不能錯過以下幾個真實的數據。

申請人數持續下降
與1990年代的盛況相比,MBA的黃金時期顯然已成過去。

根據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Week)的統計,自1998至2004年,申請《商業週刊》全美前30最佳商學院的人數下降30%,哈佛商學院2004年的申請人數也比前1年減少16%。

一方面,就業前景仍無法回到過去的水準。同樣以《商業週刊》前30大商學院的統計數字來看,2004年畢業的學生有75%一畢業就找到工作,與1990年代高達九成的比例有明顯的差距。

另一方面,薪資沒有明顯成長。2000年時MBA畢業生的平均起薪為84,250美元,2004年為84,030美元,這3年的成長也只是勉強接近4年前的水準。

MBA學生如果投入以下4大領域,或許會比較好過些。根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 S. News & World Report)最新出版的《2006年全美最佳研究所專刊》(America's Best Graduate Schools),目前熱門的職缺包括:

1.顧問:歷經3年的不景氣,許多顧問公司的用人政策開始鬆綁。2002年,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商學院的學生僅有5%找到顧問工作,今年則有將近20%的比例。

2.金融。以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為例,2004年畢業生找到投資銀行工作的比例為11%,比起前1年成長了3%。而且將近66%的學校畢業生平均起薪較2003年高。其中企業金融部門的人才特別搶手,特別是生技與醫藥產業急需要這類人才。

3.行銷。消費性電子產品當紅,科技公司需要行銷人才推銷產品,去年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畢業生申請行銷工作面試的人數即成長了20%。

但就薪資水準而言,行銷工作明顯不如兩大明星職務:顧問與投資銀行。對於出國留學的台灣學生而言,如果希望在美國工作,累積國際化經驗,行銷領域可是困難重重。「行銷是非常在地化的,一般公司都喜歡雇用美國人,只有他們最了解自己的市場和文化,」政治大學會計系畢業,目前為芝加哥商學院二年級生的張佑年表示。如果你希望在國外歷練,顧問以及投資銀行業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如果你一開始就打定要回到亞洲工作,許多全球性消費品公司為了進軍亞洲市場,仍然提供許多發展的機會。

4.供應鏈管理。延續去年的熱潮,企業為了因應全球化營運的需要,仍需要大量的供應鏈管理人才。密西根州立大學管理學院的生涯發展中心主任傑瑞‧福斯特(Jerry Fust)表示,光是2004年秋季,企業到學校尋求供應鏈管理人才比起2003年多出20%。

不過要注意的是,某些企業的用人政策已開始出現轉變。目前有許多投資銀行進行內部研究,例如高盛投資銀行(Goldman Sachs & Co.)比較雇用MBA畢業生或是挑選內部具有潛力的員工進行在職進修,哪一種方式的實質效益較大?企業逐漸發現MBA學生的表現不一定會比較好。

過去高盛雇用新人的比例為: MBA學生佔75%、大學畢業生佔25%,但是自從2000年之後兩者的比例互換。企業縮減MBA的雇用規模,自然也影響到學生就讀MBA的意願。

相對於企業增加內部員工在職進修的比例,美國商學院卻大幅增加剛畢業學生的錄取比例。為了招收更多的學生,頂尖商學院的招生策略大幅調整。

趨勢1:學生年輕化,沒有工作經驗也有機會
過去,美國商學院多半要求要有一定的工作經驗才能申請就讀MBA,但為了擴大學生來源,學校開始將注意力轉向大學畢業生。

哈佛商學院近幾年來,每年都會招收幾位大學生進入研究所就讀MBA。哈佛商學院代理院長傑‧萊特(Jay Light)解釋,「有些非常優秀的學生在大學時代就已經表現出領導潛力,他可能負責領導某個學生組織或自行創業,其實已經具備就讀MBA的資格,」今年哈佛共招收了20位大學畢業生。

對於想要就讀MBA的人來說,學生年輕化確實是一大福音。然而也不應該過度解讀為工作經驗不再是重要的入學條件,真正的重點不在於工作經驗的年數,而是經驗本身。「MBA教育最重要的核心是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你不只是來上課而已,你必須有足夠好的經歷提供出來,與同學分享,」賓州大學華頓(Wharton)商學院院長派翠克‧哈克(Patrick Harker)特別強調。

趨勢2:課程國際化,體驗式學習比重大
隨著企業經營的國際化,商學院也開始將國際化視為重要的發展策略以及吸引學生入學的行銷點。

如今國際化的層次早已不是提升外籍學生或外籍教授的比例問題,而是提供體驗式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的機會,讓學生實地接觸國外的企業經營以及異地文化。

西北大學凱洛格(Kellogg)管理學院就推出「全球管理課程」(Global Initiatives in Management),由大約20多位學生組成一個團隊,自己選擇想要研究的地區或國家以及研究主題,然後在一位教授的指導下開始設計10星期的課程內容,其中包括邀請相關的政府官員、企業領導人、或是專家到課堂上講課,讓學生對研究主題有基礎的認識。

結束10星期的課堂訓練之後,就開始2星期的海外研究行程,包括採訪當地政府單位或企業組織。回國之後小組成員必須完成一份書面報告。

1990年開辦時只有24位學生參加,今年則有434位學生參加這項課程,大約是商學院所有學生的三分之二。

畢業於凱洛格管理學院,目前任職管理顧問公司的邱心怡對於學校的國際化課程覺得收穫良多。「當時我選擇的研究主題為東歐中小企業的銀行信用評等,後來到捷克以及波蘭實地採訪。這段學習經歷就像幫我開了另一扇窗,視野變得開闊許多。」

不僅如此,邱心怡在畢業那年的暑假還參加了學校另一個相當受歡迎的國際服務活動:凱洛格服務隊(Kellogg Corps),免費為開發中國家的非營利組織提供顧問諮詢服務。「我是去南美洲的牙買加,幫一家名為『希望兒童之家』(Hopeful Children)的機構規劃10年的經營策略,在當地停留了40天。」

異地學習的經歷等於是強迫自己遠離慣常的「舒適地帶」,在完全陌生的環境中重新學習、重新適應,能力的養成遠遠多過知識的獲取,而這也將成為履歷表上另一個讓自己脫穎而出的獨特經歷。

趨勢3:學位專業化,縮減必修增加選修
為了在擁擠的市場中建立自己的特色,有些商學院改變做法,從傳統的一般管理導向轉為專業化。

聖地牙哥州立大學(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今年推出了運動管理MBA,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更與法國波爾多商學院(Bordeaux Business School)合作開設酒類管理碩士課程(Wine MBA),為期15個月。

學生的選擇也就愈來愈多元。但無論如何,最終仍要回到核心問題:為什麼要出國念MBA?

MBA不是百分之百的保障
如今在紐約大學史騰管理學院進修的林之晨,從台灣大學化工系畢業之後,便和幾個好友自行創業,「當時正逢1999年全球創業潮,我們這群即將畢業的台大學生也想加入,一試身手。」

5年的創業時間儘管累積不少經驗,但也開始感覺自己有所不足,「以前很多知識都是做中學,很沒有系統,所以想回學校念書。」面對畢業之後未來的發展,林之晨也早已有了清楚的答案,「我想進入創投業,把自己過去的創業經驗帶給別人。」

不論你的理由是什麼,「最重要的是要有投資報酬率的概念,」同樣是史騰管理學院學生的許承吉吉提醒大家。以排名前10名的美國商學院為例,平均1年的學費都要3萬5千美元以上,此外不論是住學校宿舍或在外租屋,1個月住宿費用也要1千美元以上,再加上生活費等,2年平均要花費新台幣350萬元。

但是不要忘了「機會成本」,這2年念書無法工作而損失的薪水也要算進去。如果再加上2年100萬的薪水,總共的花費將近新台幣450萬元,畢業後得花好幾年的時間才能全部償還。

MBA到底值不值得投資?就看你對自己的人生是否已經有了清楚明確的規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¾ のELSA  的頭像
    ¾ のELSA

    ELSA (暫存檔區)

    ¾ のEL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