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值得令人深省的文章,
想想自己在台灣念研究所的過程,
再看看現在學生的態度、家長的想法,
也許這是需要我們好好思考的。
------------------------------------------------------------------------------
原文出自: TK'S WORD
這篇針對網友發的問題,
動筆寫回應文章的作者─cool,是來自南加大的熱心校友。
我對裡面的一些標點符號、錯別字與斷句進行了些許編輯,
希望可以讓通篇文章順暢、輕易閱讀。
這篇寫得很用心的好文章或許會對你當頭棒喝。
太平洋的另一端,
這些人是這樣念大學,是這樣面對自己的生命的。
我們自己呢?
所謂「魔法少年─賈修,魔獸少年─暑修」的受害者,
何時才會對自己手中握有獨具的大學資源,徹底反省與體悟?
一個國家的未來,繫在二十年前接受高等教育的幸運兒身上。
Did we take the benefit for granted all the time?
--
(回應) 為何台灣那麼多人唸南加大?
ptt作者:cool
儘管我知道在恨版po文會很快淹沒,
但看到你的文章,著實想說說自己的一些想法。
我在台灣念大學,也在台灣唸完研究所,現在在美國念研究所。
一些心中的感慨實在不吐不快。
台灣的學生都把高等教育當成廉價的資源,所以任意地浪費它。
許多網友都高聲批判美國的學費昂貴,
並進而有人說在美國唸書就是花錢買學歷。
當然,這之間的因果關係本來就是謬誤的。
但只看前一句話,其實也是錯誤的。
高等教育絕對是昂貴的資源,台灣的學生都很幸福,
因為政府每年花大量預算去補貼,
所以每個人的學費都比實際享受的低廉。
不管公私立學校,若教育部停止用國家機器補助預算,
大學生的學費至少還要漲兩三倍以上。
這也是為何美國的學費昂貴的原因,
不是因為學校貪財,而是教育事業就是巨大的投資,
然而,美國學生的觀念普遍比台灣學生正確,那就是:使用者付費。
以任何一所長春藤盟校來說,一年的校務預算支出至少都是10億美金以上。
我念的學校去年的校務預算是19億美金,(我知道哈佛更多)
換算成台幣,學校一年要花在學生和教授身上的錢就是600億新台幣。
或許,許多人不知道這是多少,我舉台灣的大學教育經費來比較,
教育部每年花在國內所有公私立大學的補助預算是650億左右。
看到這裡,有些人一定會說:
教育部給的補助太少了。所以責任是教育部的。
請先別急著作結論,讓我進一步說下去。
以台大來說,台大一年的預算大約是100億台幣,其中約有45億是教育部補助。
16億來自學費,剩下39億來自社會捐款、研究成果的收入等等。
也就是台大的資源若是100元,學生支付的只有16元。
16%的成本算多還是算少?
以美國來說,除了少數在該州繳稅的居民子女,
在該州州立大學唸書,學費會比較便宜以外,
各私立大學以及公立大學的學生學費,
佔年度預算的比例通常都超過30%以上。
在美國唸書是昂貴的,因為:
(1)政府補助的比例是遠比台灣少的。
想唸書,就必須努力賺學費。
(2)大學的教育預算是比台灣高很多的,即便考慮物價以後,
美國的大學花在教育的經費上還是比台灣多的。
在教育支出高而且學生負擔比例也高的情況下,
美國唸書是絕對昂貴的。
「付得起學費的人才能受教育,付不起學費的人不能受教育。」
這樣的現象就會出現。
教育商品化是不是對的方向?恐怕沒有結論。
走到美國這種極端,未必是好事。
但像台灣這種天平上的另一個極端,也不是正確的,
因為台灣的教育資源來的容易,揮霍的也人不在少數。
揮霍者包括教授,也包括學生。
因為缺乏監督機制以及評鑑讓爛的教授下台,
所以教授領薪水卻不認真教學或研究,浪費教育資源。
也因為教授把關不夠嚴格,所以學生可以混水摸魚。
此外,學生繳學費不痛不癢,所以有人任意蹺課,以混畢業為目標。
在美國,或許有極少數有錢人的子弟可以把錢到處灑,只求混到文憑就好。
但是絕大多數人都不是有錢人,學費貴怎麼辦?
去賺啊,先工作賺學費的美國學生不是少數,
白天上班,晚上上課的人也不少。
賺不夠怎麼辦?那就拼命念啊,
絕對不能重修,盡量提早畢業再回職場賺錢。
如果是念博士班的,那就爭取當助教或研究助理來賺學費。
如果是念碩士班,不能當助教或研究助理的,
那就去圖書館或學校餐廳打工。
因為錢來的不容易,才要更珍惜。學校的資源更要充分利用。
很多人都是抱著「既然繳了錢,就要努力利用資源」的態度去上課,
在美國,教授基本上絕不點名的,可是小考多,作業多,上課內容多,
蹺課不僅是浪費自己的學費,更是讓自己陷入重修的危機裡。
我目前上一門課,教授教得決不是深入淺出那型,
相反地,他教的很抽象,自己念書說不定還比較能夠理解。
如果換成在台灣,蹺課比例沒有三成以上才怪,
如果老師不點名,恐怕一半的學生都會落跑。
可是,這種不點名的課,在美國,蹺課比例還不到一成。
--
有兩種常見的錯誤迷思是:
1.台灣學生很用功,只是輸在英文上。專業能力根本不輸外國人:
台灣學生真的用功嗎?美國學生真的混嗎?
我不想討論台灣的後段班學校和美國的野雞大學,哪一個比較混。
我想討論的是台灣頂尖的學生跟美國頂尖的學生相比,真的用功嗎?
遺憾的是,我覺得剛好相反。
台灣的學生只有在要考試前才認真,只有在升研究所之類的考試才認真。
即便是優秀學生,真正拼命唸書的還是少數。
2.台灣學生素質不好,美國頂尖學校的學生素質比較好:
其實,扣掉了少數極端值(天才型學生),
美國學生的素質恐怕還比不上台清交那麼整齊。
美國是沒有聯考的,好學校太多,哪有這麼多天才?
絕大多數學生還是正常的普通人。
可是,美國的名校學生真的用功,
尤其美國的碩博士班是不分家的,碩博士一起上課非常正常,
碩一學生跟博四學生一起修課也不奇怪,許多課程給分是比例制的,
不管你考幾分,期末成績就是按你的相對排名來決定。
只要別人比你更用功,成績更高,
你的排名就會被擠下去,課業成績也就不會高。
除了台灣學生不夠用功以外,還有一點是台灣學生的通病。
這個通病是─總是期待別人替自己作選擇。
癥狀包括:
不知道自己要念什麼。
凡事喜歡別人給答案,給範本,給好既定的路。
不論是研究所考試板,研究所板,留學板等等,
總是有學生只期待答案,不願意思考。
碰到問題,想到的是直接發問,卻不肯自己試著找答案。
可能答案就在精華區裡,卻懶得找。
以做一份報告來說,台灣學生喜歡問格式,
問字數,問要求,等老師給好「規格」以後,
才在這個「規格」裡變出標準答案。
在美國,除了少數制式要求(例如字體是12或13以外),
沒有人會去問怎麼做,報告要寫幾個字才夠,
作業要用什麼軟體才行,找不到軟體要怎麼辦。
碰到問題,設法去找資源,資源就在學校裡,
找到資源以後,自己想辦法去寫出自己的東西。
可以長篇大論,可以簡單帶過,只要你對自己負責就好。
有時,我常會覺得台灣的大學生是在念高中,
原因就是很多人想要的只是標準答案,想要的只是高分。
卻不知道自己要念什麼,為什麼而念,
念這些對什麼事情有幫助,能夠應用在哪裡。
於是,有人等到大四才發現自己很茫然,因為不知道往哪找工作。
也不知道自己念的東西能夠用在哪,
尋找下一個方向的作法卻只是上網發問,
換句話說,高中時,期待老師把一切東西打理好,自己只要上課就好。
大學畢業時,還是期待網友或父母替自己安排未來,自己跟著照作。
我記得我來美國上課,最印象深刻的兩句話是:
一次是交課堂作業,老師問同學:
你們花多久寫作業?八小時的舉手?
超過十五小時的舉手?認為作業太多的舉手?
問到最後一個問題,三分之二以上的同學舉手,作業負荷確實很重。
老師看到以後,笑著說:
Great. It's what I want. No pressure, no growth.
另一次是,老師上課速度太快,
開學兩個禮拜就上了一兩百頁,
有同學向老師反映內容太多,來不及看,不太能跟著老師的上課內容了。
這門課的老師說:So you need to use the weekend to work on it.
--
美國的上課內容有多少?
我舉例來說,我在台灣修過高等統計學,這是一年的課,上下學期。
因為我離開大學時代很久了,教授建議我再修一次複習,
以免生疏了會影響後續的課程,他讓我自己決定。
我決定再修一次,原因除了複習以外,
我的英文確實無法跟上教授的速度,
所以我需要一門我已經有底子的課來減輕負擔。
這門課教的速度有多快?
期中考的範圍已經是我在台灣修課時的期末考範圍。
這麼快,學生能跟的上嗎?
抱歉,唸書是自己的事,跟不上,就自己退選,
等到跟的上再來修這門課。
聽不懂,office hour和TA session就是去發問的,
教授和助教等學生來問。
重點是:他們不會花時間講給不需要的人聽。
以前有人說:美國修課的負荷量是台灣的兩倍到三倍重,我不相信。
因為我那時還在台灣念碩士班,
我認為那是沒唸過台灣碩士班的留學生自欺欺人的說法。
現在,我相信,而且我完全相信─
如果你不想蒙混過關,
想拿個可以見人的成績的話,修課的負擔是真的很重。
我在台灣很少寫作業到凌晨,
在美國,我經常寫作業寫到凌晨三四點,
一大早再爬起床去開小組討論,下午和晚上再去上課。
我現在的學校的主要圖書館是24小時開放,
包括閱覽區,書庫,電腦中心都是不休息的,
因為像我一樣寫作業到凌晨,
或者半夜需要跑軟體或找參考書籍的人不是少數。
我以前在X大時,圖書館十點關門,
接著剩下24小時自習室還有開放。
大概在九點時,圖書館的人就已經差不多散了,
只剩下準備國考或者考研究所的人,
只有期中期末考才有較多人待到九點以後。
在這裡,九點是圖書館正熱鬧的時候,
閱覽室和討論區是找不到空位的,
餐飲部還一堆人進進出出買咖啡和點心,
電腦中心要找到座位還得碰運氣。
這一切,沒有見過不會相信。
台灣學生一點都不笨,
說不定台清交的平均素質還贏過美國名校。
可是,比起用功,以及追求目標的執著,
台灣學生的認真程度是不夠的。
當然,任何事都有例外,
台灣有學生特別用功,美國有學生超混無比,
我不想討論極端值,我只是討論平均值。
今天是週末,難得有空po這麼落落長的文章,
我不是編派台灣人的不是,我只是有感而發,
台灣確實很小,但小國也可以很偉大。只要國民夠強。
大學生的表現就是國家二十年後的未來。
希望二十年後,我們能讓台灣繼續在世界舞台上發光發熱。
PS. 雖然沒啥恨意,還很老梗,不過,這篇文章是我發自內心的感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