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政大的中國哲學考試題目出了一提標點,很幸運的跟我想的不會差太遠,
霎時還跟感謝這一年有修中文班的課程,
一整年的六日,早上九點到晚上九點的辛苦好像終於有了點端倪,雖然還是有不完整的地方,但大致上已經讓我心滿意足了!

【原文】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



在政大的整段考試原文如下: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其以為異於鷇音,亦有辯乎?其無辯乎?道惡乎隱而有真偽?言惡乎隱而有是非?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


這一段的意思參考至南華經的智慧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在我方看對方,對方便是「彼」,自己看自己便是「此」,所以才有彼此的分別。從彼方的角度來看就看不清楚此方的情況,從此方的角度來觀察自己就能夠瞭解。所以說:「彼方產生於此方,此方也是依賴於彼方而存在,所以說此方與彼方是互相對立存在的。」雖然如此,但是剛發生的就消亡,剛消亡的就發生,有人說:「某事可,」就有人說:「某事不可,」有人說:「某事不可,」馬上就有人說:「某事可」;有人說:「這個是,」就有人說:「這個非,」有人說:「這個非」,就有人說:「這個是」。因此只有聖人能夠超越是非對錯之外,瞭解自然的大道,知道是非的原由,彼此是互相對待沒有分別的,此就是彼,彼就是此。如果彼此都以對方為「非」,以自己為「是」,彼此各有一個「是」,各有一個「非」,真的有彼此之分嗎?還是沒有彼此之分呢?能體悟到彼此是不分的,沒有分別,就得到道的關鍵。明白大道的關鍵,好比處於環子中間,就可以應付萬事萬物無窮無盡的循環變化。「是」的爭端沒有窮盡的,「非」的爭端也是沒有窮盡,彼此循環不已,要停止是非的紛爭,只有得道以後,用明心見性的道心,去觀察一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¾ のELSA  的頭像
    ¾ のELSA

    ELSA (暫存檔區)

    ¾ のEL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